`````东南西北买
在我开始工作赚钱之后,收藏的过程便从寻宝晋升至买的阶段。
因为付出的是金钱,所以就会更在意买了些什么、合不合价值;为了买到心目中的理想藏品,
好像无可避免的,一旦你开始有经济能力,能够用辛苦赚来的钱买到心目中的理想藏品,除了精挑细选、爱之所买,你的收藏神经会变得益发敏感,看货找货的欲望也会节节高升,毕竟好的藏品、老东西所费不低,你总是希望买到超越金钱价值的好东西。
在做了歌手之后,用自己的能力赚了些钱,虽然偶尔还是习惯性的跑去无人居住的老房子寻宝,不过收藏的目标大致已慢慢转移至古董店。
由于当时台湾民艺的资料很残缺,除了一些学者默默地在民间做田野调查、累积资料,大部分还是得靠那些熟门熟路、经验老道的古董商口耳相传,这些古董商个个是能言善道、长袖善舞,而且相当好客,加上我本来就对收藏求知若渴,于是常常在买了东西之后,便到古董店里去串门子、喝茶聊天,和店老板天南地北的聊,日子久了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。
那段期间很好玩,我对收藏是满头热,不但一天到晚去逛古董店,也认识了蛮多收藏同好,日子久了、交情够深了,古董商朋友们还会组团让我们这些入迷的收藏者,跟着去穷山僻壤的边垂小镇,拜访各个区域的第一手贩子,见识他们找货的过程。
在跟着收藏前辈、行家走遍乡野的同时,不但经历了许多难忘的回忆,也见识了这些人真性情的一面。像有个古董商朋友是圈内少有的女生,她非常的健谈、好客,当初也是通过藏友才认识,当年她也是一个人在全省到处走走,然后天不怕、地不怕地深入乡间民宅去挖宝,最后终于从一个收藏家变成古董商人。
还有一个古董商朋友非常有意思,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起来,他根本就是过着古代大侠般闲云野鹤的日子,不但生性豁达,每次造访他的古董店时,总会看到他在自家店门口聊天、喝茶、烤肉,而平时的娱乐则是四处打猎、钓鱼,是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。
不过我也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,这些古董商人似乎都有一个共通点,那就是低调随性,个个像个隐士,但不要小看他们,他们平时可是很用功的,只要一谈起收藏,都可以挖出一堆宝来。
其实古董店逛多了,通过店老板的穿针引线也认识了很多收藏同好,同好之间一个拉一个,彼此再串联起来去开发新的古董店,而那些店家也很好玩,常常是一通电话拨过去,他们就在店里把茶泡好,等着我们谈天说地。
就这样,几个同好走得愈来愈近,大家有志一同对收藏着了迷,便也呼朋引伴三不五时在下班后,连晚餐也不吃的就挤在一辆车子里,全省东南西北的走,常常三更半夜还在荒山野岭里闲晃着。
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在全省四处收购,成员有做广告的、做设计的、当老师的,大伙不但一起找货,也一块研究藏品,对于收藏的知识便一点一滴的累积起来。
有时候几个朋友兜不在一起,我干脆自个儿跑去第一手贩子那里挖宝。当时的想法是,这些老东西再过几年就会消失,现在不收更待何时,所以有幸碰到同好,我们固定三、四个成员,一个月在全省跑个四、五趟也是小case,碰不在一起时,就单独行动了。
而所谓的第一手贩子多半是当地收旧货的居民,货源都是直接去老百姓家里找,且论斤论两买来的,而他们的销售对象则是古董商,偶尔还会出现像我们这样纯粹的收藏者。
买卖藏品,有时候也是一种机缘巧合。以目前家中自己正在使用的书柜来说,原来是鹿港的古董贩子在寻找买家兜售,但是却意外的遭受到很多古董商不断的砍价,这名贩子于是心有不甘,通过了第三者的介绍,找到了我,询问我购买的意愿,同时愿意以更低的价格贩售给我,而当我买了之后,原本那些故意砍价的古董商还不断的讪笑我的决定,认为铁定被这个贩子欺骗了,然而经过我的查证,这个书柜的确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藏品,我也庆幸自己还是有把它买了下来,如今这件书柜也成了我最爱的收藏之一,所以古董的买卖有时候是很多巧合和机缘,是勉强不来的。
现在回想起来,便觉得当年的大胆行为其实还蛮危险的,尤其那些第一手贩子都是本地人,买卖全看心情,他们平时四处去乡间民宅搜刮旧物,很可能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收来的东西有什么,而我多半是存着挖宝的心情前去的,不过通常他们的东西很杂且好货不多,所以最好要够了解自己要什么再去会比较好,否则最后可会求偿无门。
比较有趣的是,因为这些贩子都是乡下人,与人互动很重“奇檬子”,想要在他们那里找到好货,最好的方法就是闲话家常、搏感情,而他们也会非常热情的泡茶招待你。我曾经就有去逛那种第一手贩子的摊子被赶出来的经验,而且是没来由的就把你赶走,由此可见他们的率性与难以捉摸。
除了深入荒山野岭寻宝外,我其实也投资了不少时间与金钱在艺品店,一路走来跌跌撞撞,也非全然没有受骗经验。印象中有一次在某家艺品店买了一个古董玻璃油灯,因为油灯的价钱不高,而且还蛮信任那个艺品店老板,所以没考虑太多就买了。结果过没多久,居然在另一家艺品店看到同样的油灯,这个时候也只能自己认栽了。
不过类似的经验,有时可能卖家自己也搞不懂,并非刻意要骗你。我其实碰过一个比较恶劣的,有些古董商为了吸引客人,特别喜欢把出自“某大家族”的字眼挂在嘴边,我曾经就上过一次当。
基本上,有在收东西的人多少都会对全台湾各地的大家族有个概念,那时有个古董商朋友用力推荐我买一对公婆椅,还舌灿莲花的告诉我那是出自新竹郑家的,都怪我那时没有仔细去看看,一方面也是信任老板,于是就付钱买了。后来过了几年,好巧不巧,居然在一家古董店里看到一模一样的,一问之下才知道那原来是上海的东西。
不过收藏最终还是要靠自己,我算是蛮用功,而且完全是自发性的,除了勤于找资料、翻书、做笔记,也绝不要吝于请教古董商及藏友们,不过古董商多半能言善道、很会说故事,但不一定讲得全是有根据,因此最好能够多听多看,然后再消化吸收、融会贯通,自我架构成一个藏品知识的系统!
虽然如此,我还是曾经因知识不足而买错东西。若没记错,那好像一位朋友介绍我买的一件桃红色的客家新娘服,之所以还记得是因为那衣服的价格不便宜,会买是因为我之前收的老衣服多半是客家的家居服饰,不过也是在买后的几年,开始接触中国体系的老衣服,才发现当初买的那件客家新娘服原来只是大陆旗人女服。
类似因自己不够用功而受骗的经验还不只一次,不过那次是卖家存心要骗我。当时买的是二对平埔族的剑带,因为平埔族的刺锈很稀少特别,一来我有点贪小便宜,二来那商人不断引诱我买,而且还大方的买一送一,附赠肚兜一件,虽然心里一直觉得怪怪的,但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,重点是价格还真不便宜;但当时的想法是原住民的东西因为量少本来就很贵,所以最后还是狠心买了。直到后来才知道,原来那个商人是拿着平埔族的东西去云南给人绣成一模一样的。
回想起来,那四处找货的过程虽然有吃亏上当的,但是也有很多美好回忆,尤其现在想想那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,可说是成长最快、进步最多、并奠定专业收藏基础的时期。
收藏也是一种lifestyle
收藏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实践过程。
我喜欢把收藏,说成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。它是一种典型的个人行为,随着你的成长、经历,通过藏品,崭露你对于生活或者文化的一种向往与心理投射,甚而诱发你对于美的赏识潜力。
它的过程往往是从不自觉的一种想要拥有的原始情结,一路跌跌撞撞抵达自觉明晰的提升过程。是的,收藏让我感受到生命的韵律与节奏。
我向来觉得收藏其实只是一种行为,玩才是真的目的。
很自然地,在收藏的过程中,寻找本身就是一种乐趣,不仅你在找东西,东西也在找你,就这样玩出心得、玩出乐趣、玩出知识、也玩出兴致来。多走多看,眼力自然就会变好!
我先试着解释一下,个人对收藏的看法。
很多人以为,凡事只要牵扯到收藏,脑中就会浮现老古董的画面,我其实不太喜欢给它扣上这样一顶帽子。因为收藏绝对不会只停留在这么表层的意念。
其实,收藏比较像是一种lifestyle,是选择与生活联结的某种形式,或者也可以说是对于美学或艺术的经验辐射,它就好像写日记一样,也如同你阅读一本书。我认为看待收藏不要太沉重,而是要尽量从愉悦、轻松的角度出发,这样才不会得失心太重,而且成就感也会大些,正所谓玩物不丧志,就是这么一回事。
还有,收藏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情,或者是让生活更美好的手段。
透过寻寻觅觅的过程,经历了包括原始、精致、简约、现代、质朴、繁缛的美,它不再只是停留在拥有某一样古董的兴奋,而渐渐会衍生、激发出一种深刻、喜悦的快乐。最重要的是,它是很环保的!
在过程中,我收集了很多关于收藏的资料,曾经还看过一本欧洲图书,内容是介绍有着很丰富收藏的老酒店,其中有一个酒店的老板说:“一个好的酒店要有一些元素,像古董地毯、家具、还有银制餐具、水晶杯、磁杯等……”,他还说一家顶级的老酒店一定要有自己的样子或姿态,而这也就是我想说的,一种生活的态度。
所以,我喜欢将收藏与生活结合的感觉,而不是将之束之高阁,完全在日常生活中不起一丝涟漪的。比如说,想让屋子里的氛围来点不一样的况味,一张复古的贵妃椅,配搭充满时尚感的现代家具,就会迸发出让人惊艳的效果。
相反地,如果你堆了满屋子的古董家具,空间的美感反而会出不来,这跟穿着打扮是一样的道理。毕竟这些所谓的古董,最原始的意义不也是被拿来用的,东西用了才会有升值的感觉。所以如果能巧妙的运用收藏品在生活之中,不管是用来点缀也好,或者直接拿来使用,都能发挥画龙点睛的效果,同时它也可以让你的时尚生活增添一抹文化气息。
还有,一旦进阶到收藏的意识阶段,你就会很自发性的想要阅读历史、美学或艺术史之类的书籍,以拓展自己的收藏知识。当然,收藏的过程难免都会有看走眼的意外发生,也请一笑置之吧!错误的经验也能使自己累积经验、增加知识,觉得就别太再意了。
收藏让我更热爱并珍惜生命,也更懂得挖掘或享受生活中潜藏的乐趣,即使是很微小的快乐。虽然说收藏要靠缘分,不过收藏的意义绝对不只是收藏本身,因为就在你与藏物相会的路途上,快乐人生已然在其中。
(摘自《玩物“哲学”》,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版,定价:25.00元)